1、北魏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在东汉魏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隋唐长安城承袭发展并对以后朝代都城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490年,执掌北魏最高权力的冯太后驾崩平城,孝文帝随之亲政,通过不断改制,使王权逐步强化和集中,并决定将都城迁往中原腹地。
2、特点:北魏洛阳宫城在北方;市与坊偏南部。(2分)成因:洛阳城市布局受旧都平城布局影响;(2分)方便水运交通(2分);市场交易便利。(2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3、重建的洛阳城总体规划主次分明、井然有序、讲求规范。它基本上继承了以往的建筑法式,但又有新的突破。宫城集中建在大城的中心部位。宫城北部为苑区;南部为宫殿区;东北的太仓为库区,是宫庭及 *** 官员们的粮食供应地;西北是晋朝有名的金镛城,作为宫城的附城;城南为府、署的集中分布区,是皇室的附庸。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特点如下: 城镇空间艺术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城镇空间艺术逐步定型发展的阶段,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对中国古代城镇空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5、这时城镇的特点是:权力中心结构、区划分明,布局严谨;城镇道路严整,主干轴丁字交于宫前,把中轴对称布局的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及整个城镇空间,把构成轴线的建筑物集中成线型空间,形成景观序列,丰富了城镇空间景观艺术。
隋唐洛阳城的都城布局以宫殿为中心,体现了严格的礼仪秩序和自然地理环境的融合。其总体设计具有宏大的规模和精细的分区规划。具体可分为宫殿区、商业区、居民区以及防御设施等部分。城市结构规整有序,表现出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此外,都城周围设有宏伟的城墙作为防御措施。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外郭城呈南北宽、东西窄的布局,接近正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到20米。定鼎门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7312米,北墙6138米,西墙南端6776米,略有弧形。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郭城的正门。据史料记载,它正式启用于606年,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帝王。定鼎门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
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是隋、唐两代东都都城遗址(公元605年——公元907年)。整体格局主要由城郭遗址、苑囿遗址、漕运遗址和墓葬遗址四部分组成。城郭遗址总面积约47 平方公里,平面大致呈南宽北窄的梯形。
宫城大内面积约4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四个里坊的面积。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独具特色,其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横贯其中,有河汉之象。城市布局和洛阳盆地的山川河流形势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正是洛阳盆地的山川形势造就了隋唐洛阳城的形制布局。
1、项目概述 洛阳火车站北广场周边区域城市设计项目,涵盖范围北至魏紫路,西至国花路,南至春都路,东临经七路,总面积约2915亩。该规划旨在解决产业定位、功能布局、风貌协调、以及土地开发等问题,以适应火车站综合枢纽建设和城市更新的需求。
2、是的,洛阳即将修火车站。2023年底前,力争国家发改委批复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开工建设地铁3号线;实施洛阳龙门站、洛阳火车站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机场综合交通枢纽。
3、法律分析:看规划洛阳火车站北广场陵园路竹林新村在拆迁范围。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条例。
4、原有规划中,位于2号线的洛阳龙门站、2号线与4号线的换乘站龙门大道站,都距离洛阳龙门站北站房较远,客流换乘距离过长,规划将其局部线位和车站移至洛阳龙门站北广场影响区内,规划2号线建设先于3号线,通过2号线,将3个综合客运枢纽串联起来。高峰流量预测值1万人次/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