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观基础设施的革新是景观都市主义策略的重要部分。从灰色基础设施向景观基础设施转变,强调综合性和可持续性,如深圳龙岗的连续城市公共领域设计,展示了生态廊道与绿色空间的融合。基础设施不再只为单一功能服务,而是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赋予城市生命和活力。
2、“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
3、景观都市主义就是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通过景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城市的社会文化需要结合起来,使当今城市得以建造和延展。该主义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心是强调景观是所有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
4、在深入探讨城市作为一个生态体系的视角下,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在描述和解读城市变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还在构建城市结构上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景观都市主义倡导的新型城市模式——景观城市,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以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
1、隐喻主义理论是在符号学基础上形成的,后现代隐喻主义是用符号的手段创造隐喻,把符号学当作重要的工具。后现代建筑隐喻与过去的建筑隐喻的根本不同在于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将形式与符号分开,且符号与结构形式和使用功能不一定一致。
2、刘先觉,1931年生,195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56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意大利国际城市建筑研究中心研究员。1981-1982年曾在美国耶鲁大学任访问学者,1987年曾任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3、刘先觉的学术贡献丰富多样,涵盖了建筑理论的多个领域。他的主要学术论著包括:首先,他深入研究了现代建筑的核心理论,发表了《现代建筑理论》,对建筑设计的前沿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
4、刘先觉教授从50年代开始,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着重于外国建筑史、中国近代建筑史、现代建筑理论、古典园林的研究,并曾参加刘敦桢主持的《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工作。
5、刘先觉的学术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993年荣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1996年和1997年分别获得了建设部科技图书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的《现代建筑理论》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首批研究生教学用书。
1、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2、现代建筑在美学上的特点: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3、功能主义特征: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设计以满足使用需求为核心。 简约的几何形式:在形式上,现代主义建筑倾向于非装饰性的简单几何造型,例如六面建筑、以柱支撑的结构,以及幕墙架构。 空间重视:设计时重视空间的利用和整体规划,强调模型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反对仅在图纸上预想设计。
4、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特点有哪些?功能主义特征。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具体建筑有:①六面建筑;②以柱支撑整个建筑的结构特征,幕墙架构的产生;③标准化的原则;④反装饰主义立场;⑤中性色彩计划。
5、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新的建筑美学原则,风格特征。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现代主义建筑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用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
6、现代建筑强调与时俱进,与工业化社会相契合,要求建筑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现代建筑注重建筑师对建筑实用功能与经济性的研究,以解决这些问题为重要目标。 现代建筑提倡在设计中积极使用新材料和结构,以发挥其特性。 现代建筑倡导摒弃过时的建筑样式,大胆创新,探索新的建筑风格。